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聚焦

“旅游+扶贫”的江门探索

2016-06-14 11:01:33 来源:  发布:
摘要:  开平大沙生态优越,已引入互联网项目,打造生态农业旅游。潘伟珊 摄  大沙镇天露山最美乡村项目效果图。 资料图片  端午节前夕,鹤山双合举办“泼酒节”,吸引了逾2000名游客参与。 陈静 摄  上月,首届世界旅游发展

  开平大沙生态优越,已引入互联网项目,打造生态农业旅游。潘伟珊 摄

  大沙镇天露山最美乡村项目效果图。 资料图片

  端午节前夕,鹤山双合举办“泼酒节”,吸引了逾2000名游客参与。 陈静 摄

  上月,首届世界旅游发展大会在京举行。“旅游促进扶贫”作为本届大会的三大主题之一,颇受各界关注。国家旅游局局长李金早表示,未来5年,中国将通过发展旅游帮助1200万至1400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占全部脱贫人口的17%至20%。

  当下,旅游业已成为全球经济最富活力、最具潜力、增长最快的综合性产业之一。如何通过“旅游+扶贫”,为贫困村民提供不同层次和规模的发展机会,扩大旅游与其他产业的关联,满足村民的需求,成为很多地区思考的重要课题之一。

  早在2015年,江门市市长邓伟根就已在其微博抛出思考命题:“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要体现思维与机制创新:贫困村贫困县为何贫?为何守着绿水青山就贫?何不换个思维,守着青山绿水就是创造了财富(绿色GDP),应有其收益(不是转移支付)。”今年4月,邓伟根到市旅游局调研时强调,旅游要成为拉动江门“新消费”的主力军。

  实际上,近年来,随着乡村旅游的火爆,江门多个镇已开始摸着石头过河,因地制宜探索符合地方特色的旅游扶贫路径。如开平大沙镇以“大沙梅花节”打响名号,整合自然资源探索复合型旅游扶贫模式;鹤山双合镇凭一条微信搅起层层涟漪,全民参与模式如火如荼地开展;恩平良西镇种下一片“幸福田园”,从人烟罕至变为人流如织……

  2015年印发的《江门市加快建设旅游强市工作纲要(2015—2020年)》也明确提出打造20个旅游驱动型新型城镇化旅游强镇(街),其中包括7个产城融合型旅游强镇(街)、3个滨海旅游强镇、5个文化旅游强镇以及5个温泉旅游、生态旅游产业强镇。

  “旅游+扶贫”如何助江门精准扶贫?在6月30日广东扶贫济困日来临之际,记者走访了开平大沙镇、鹤山双合镇,以典型作剖析,梳理总结“旅游+扶贫”的江门探索经验。

  开平大沙镇

  创新保护生态新模式,打造开平后花园

  大沙镇位于开平市西北部,是开平市最边远的山区,也是重点水源保护区和生态发展区。近年来,随着大沙梅花旅游节的兴旺,越来越多人涌进这个市重点帮扶贫困乡镇旅游休闲。如何将资源变现,带动全镇村民自主脱贫致富,当地党委政府以规划先行,探索复合型的“旅游+扶贫”模式。

  自然生态+现代农业“一村一品”促农业转型

  日前,记者来到犬沙镇黎雄村大塘面村小组走访,该村是广东省水库移民村示范村,大塘面文化礼堂面朝大沙河水库,举目眺望,山清水秀,152个岛屿保持着完好的原始生态。礼堂前的小广场上,篮球场、乒乓球桌、文化长廊等各类公共健身设施颇为齐全。临近湿地的地方有一片田地已开垦整理好。

  大沙河湿地公园是开平市“创森”工作的重点项目之一,拟申请建设为广东省孔雀湖国家湿地公园。“我们将全力配合推进项目的建设,并以此为契机带动生态农业旅游、乡村旅游加快发展,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大沙镇镇长温伟荣将该镇的旅游发展规划向记者娓娓道来。

  据介绍,近年来,大沙镇优越的生态环境吸引了珠三角各地游客慕名而来,仅2015年已有50万人次前来休闲旅游。“大沙河湿地公园建成后,将吸引更多游客前来度假,为了丰富生态农业观光体验旅游,我们将‘一村一品’原生态农产品展销这一特色融入其中,并成功引入乐优生活智慧乡村项目。”温伟荣告诉记者,眼前已开垦的土地即是该项目的示范点。“这个项目是运用互联网技术,对农产品实行智慧管理,并在基地周边布控高清摄像头,客户可随时了解农产品种植实况,并在线订购配送。借助这一平台,农产品可以实现产销直接对接,减少中间流通环节,增加农民种植的收益,同时,客户也可以放心地享用有机生态农产品。”

  “经过省农科院专家推荐,大塘面村示范基地已种下洛神花,预计10月份基地将初具规模,洛神花也将开花结果。”大沙镇委委员郁长青表示,大沙镇的种植业此前已基本形成“一村一品”的特色,大塘面村试验成功后,将陆续复制到其他村,壮大“一村一品”,带动全镇广大村民转型。“在种植的品种上,我们将根据时节进行调整,尽量选择具有经济性、观赏性、科普性等多合一特点的农作物,各村各有特色。以大塘面村为例,选择种植洛神花,主要考虑其花美,具有观赏性,洛神果可采摘食用,既保障土地种植能够产生经济效益,也可吸引游客观光采摘,带动旅游经济效益,此外,洛神花还可晒制为干品,长期保存销售,避免出现农产品滞销的情况。”

  “旅游+扶贫”不同于一般的生态农业旅游,其目标从单纯的经济收入扩展到改善贫困户生活水平,强调村民的参与性,为村民提供发展机会。蜂拥而入的游客让大塘面村村民看到增收致富的前景,对于生态农业旅游的发展,村民们怀揣着期盼,跃跃欲试。

  “这几年村容村貌焕然一新,现在生活环境好了,村民们也希望配合政府的项目建设,发展好经济,增收脱贫。”梁国超是大塘面村的村长,1958年从水库下搬到这里,他见证着村里翻天覆地的变化。“村里人多地少,人均仅2分田,但为支持项目的建设,各家各户都将土地整合出来发展集体经济。”

  望着眼前刚种植洛神花的土地,梁国超充满希望:“等11月这片地开满洛神花了,到时候迎来开门红,来的客人多了,我们还可以做特色的农家私房菜。”

  村民们以实际行动支持旅游发展的举动也让温伟荣颇受感动,“通过项目的建设,日后可实现生态保护、地方经济转型、农民增收等多方共赢。一方面,农民从传统的种养业向旅游服务业转型,保护了水库的生态;另一方面,传统粗放的种植方式向现代化种植改变,将有助于提升农产品的价值,增加农民的收入;第三方面,通过湿地公园以及生态农业的带动,游客增多后将带动住宿、餐饮等相关行业的发展。”据温伟荣透露,目前,大塘面村已将部分闲置的民房进行整合,投资商即将进行改造,打造成为民村民宿,方便游客过夜。

  观光+休闲养生旧房改造成民村民宿

  近年来,随着大沙梅花旅游节和大沙茶品牌的打响,前往天露山旅游的游客络绎不绝。为了整合资源,培育特色旅游品牌,大沙镇于2015年引入投资商,打造天露山最美乡村项目。

  记者随车上山时,只见山间公路蜿蜒绵长,公路两边原始树林密立。据温伟荣介绍,天露山最美乡村项目位于岗坪村,该村位于天露山脚,是大沙镇最偏远的行政村,“经过前一轮扶贫‘双到’工作组的帮扶,众多乡村道路硬底化工程已基本完成,为接下来发展旅游奠定了基础。”

  据介绍,天露山最美乡村项目围绕幸福生态示范乡村、茶乡花海观光基地、休闲养生度假乡村等主题进行建设,总投资10亿元,一期工程将于2019年底完成。

  作为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茶园的整合打造将带动观光旅游,促进农民就业。江门市天露仙源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技术负责人梁焕权告诉记者,大沙茶频频获奖,价格水涨船高,茶叶种植面积已从1000亩拓展到4000亩,岗坪村村民也纷纷到茶园管理茶树,平均每人每月可增收三四千元。“2015年开始,陆续有一些协会团体主动联系我们,组织亲子团到茶园开展茶艺体验活动,效果不错。”

  “项目上马后,整个村的生活条件将得以改善。”温伟荣告诉记者,由于发展缓慢,岗坪村不少村民外出打工,村中不少房子闲置,为了盘活这些资源,在旅游开发中尽量少伤筋动骨,最美乡村项目将利用旧房进行改造,打造成为原汁原味的民村民宿。

  温伟荣认为,项目的开发一举多得,旅游的发展不仅精准帮助农民脱贫致富,更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村民的生活。“在此过程中,村民通过出租物业,获得收益,同时,旧房得以翻新改造,村容村貌改善,生活质量提升。旅游公司也将优先安排村民参与到旅游服务中,促进村民的就业增收。此外,项目中规划了养老中心,60岁以上老人即可入住,解决了村民的养老问题。”

  尽管已可预见项目带来的多赢局面,但镇级财政实力毕竟有限,在推进过程中也存在一定困难。温伟荣坦言,按照规划,天露山上将打造梅花谷郊野公园,由于项目涉及山地范围大,使用权复杂,单凭大沙镇一级,难以协调达成各方利益,更难整合丰富的自然资源。“我们原计划将郊野公园联合最美乡村项目投资商连片开发,但由于资源仍在整合中,目前尚未全面落实。”而郊野公园配套的步行径、观赏亭、避雨廊、停车场、卫生间等公共配套设施也需要大量的资金投资建设,单纯镇级财政投入仅是杯水车薪。温伟荣说:“经反映,开平市委市政府已开始着手统筹协调各单位,正解决土地调规和资源整合问题,并多方筹集资金,加快推动项目建设。”

  实际上,地方政府资金有限,旅游项目推进受影响的问题在各地的旅游扶贫开发中普遍存在,如何创新投融资机制,也是大沙镇未来探索的方向。

  鹤山双合镇

  持续活动营销,旺丁又旺财

  6月7日,一场“泼酒节”活动搅热了整个鹤山市双合镇旅游文化广场。身穿越南传统奥黛的越南美女拿着瓜瓢、竹笠,盛起酒桶的越南米酒互相泼向对方,男女游客纷纷加入泼酒大战,现场一片沸腾。据介绍,“泼酒”是越南一些地方的风俗,相互“泼酒”是互祝吉祥的意思,谁被泼的酒越多,就象征着谁越幸福,移居双合镇的越南侨民将此风俗传承了下来。热闹的特色活动,吸引了逾2000名游客参与其中。

  凭借微信宣传,自上而下全员参与,鹤山双合镇的“旅游+扶贫”模式这两年已名声在外。

  每月一场大活动集聚人气

  不同于开平大沙“规划先行,整体开发”的做法,鹤山双合通过活动营销闯出新路,为小山村集聚人气,再一步步调整发展方向。

  据双合镇旅游办相关工作人员介绍,今年以来,双合镇已举办油菜花嘉年华、梨潭鹅美食节、第二届摸泥黑客家民族活动和越南“泼酒节”四场大型活动,“基本上每月一场大型活动,插秧、捉泥鳅这些小活动已形成常态。”保持高频率的活动营销,吸引公众持续的关注,可谓双合镇发展旅游业的杀手锏。

  该工作人员坦言,双合镇从无资源、无景点、无资金的“三无”状态发展至今,能够吸引泛珠三角地区甚至广西的旅游团慕名而来,已然不易,“目前的发展已超出当初的预期。”

  双合镇旅游办主任柏志军告诉记者,2015年双合接待游客逾32万人次,旅游收入超2200万,而在2014年10月份之前,双合镇的旅游收入几近空白,今年至今,接待游客人数同比增长15%。“日后仍将以乡村游、亲子游为主,辅之以观光游,三大板块合力推动。”

  目前,游客大多是一日游,过夜率不高,但随着名气日渐提升,不断涌入的游客也考验着双合的旅游配套和接待能力,工作人员坦言,现住宿主要依靠镇上一所较大的青年旅馆,但该旅馆只可同时接待近百人,超额的旅客只能到十几公里外的金水台补给留宿。“发展民宿已在规划中,目前已基本确定几个点,相信通过民宿的扩张,将提升游客的过夜率,提升消费,增长旅游收入。”

  全民参与旅游服务

  作为双合旅游的主要参与者,村民对大力发展旅游业前后有不同的感知。布尚村罗村长是双合旅游火爆的受益者,其种植了70亩柠檬,现在不愁卖不出。“政府举办各种活动带来了客流量,为我们拓展了销路。尤其是今年油菜花节当天,1000多人参加完活动后过来摘柠檬,整个场的柠檬都不够摘。”让罗村长惊讶的是,不仅摘柠檬的游客多了,连收购柠檬果的老板也多了,“以前只有佛山一家收购商来收果,现在连东莞、广西都有人来收,供不应求。”

  旅游办工作人员介绍,乡村旅游初见成效后,官民形成一心,“经过多次活动的力量,村民们也开始熟悉如何参与其中,对于政府主办的各项活动以及倡导的整治村容村貌等活动,均积极响应。生活在其中,他们的口袋比以往充实了,切身享受‘美丽乡村清新双合’的环境,整体的精神面貌乃至自信也日渐提升。”

  尽管乡村游红火,但缺乏专业人才,参与门槛低等都成为国内多地发展乡村旅游中碰到的棘手问题。对此,柏志军介绍道:“此前,我们曾邀请旅行社专业的导游培训师过来讲课,对全镇干部、农庄和旅店负责人进行专业培训,同时,也组织了一批义务讲解员,由讲解员负责接团。”不过,村民的参与度越来越高,自主性也越来越强,双合已陆续出现“地接”形式。柏志军表示,这种全民接团的模式反映出村民对旅游发展的支持,但可能存在一定的隐患。“后续我们也将组织专门机构统筹监管‘地接’,确保全镇的旅游健康有序发展。”

  ■专家观点

  乡村旅游应因地制宜

  五邑大学旅游管理专业博士伍锋认为,以乡村旅游带动扶贫,发展中一定要突出特色。既要因地制宜,找到适合自身发展条件、环境、特点的发展方式和形式;又要发扬光大,即将自身最原汁原味的,也是最能代表乡土文化气息的东西充分表现出来。

  伍锋建议,地方在打造旅游项目时,要结合游客的文化、休闲、娱乐、美食等需求,尤其是近年来兴起的户外运动和互动体验需求,配套建设相应的旅游休闲功能设施;发挥镇域内交通网络的联系作用和功能,串联起区域内的旅游景点,如大沙生态旅游与开平碉楼连接、双合与古劳水乡连接等。

  五邑大学人事处处长、教授刘志坚此前撰文提出,江门的乡村旅游亟待升级。他认为,目前,乡村旅游仍处于粗放发展,“是初级的、低价值的”。针对乡村旅游中普遍面临的停车难、食宿不理想等情况,他提出建议:可借鉴高速公路休息站模式,在一些景点附近建设包括停车休息、购物、公厕等服务在内的小型驿站,以“公路旅游”的形式推动游客以自行车骑行或汽车自驾。“食”是乡村游核心要素,投入几万、十几万装修美化、洁净餐馆、农庄的饮食甚至居住环境,让游客吃得舒适,甚至住得下来,应是一笔划算的投资。记者 潘伟珊 见习记者 陈静

热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