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滚动

春临一口刀

2017-04-27 08:17:39 来源:  发布:
摘要:   编者按:   地处武陵山腹地的铜仁是贵州脱贫攻坚主战场,贵州铜仁市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精准推进产业扶贫,狠抓易地扶贫搬迁,强化扶贫政策保障,务求脱贫攻坚实效,举全市之力、集全市之智

  编者按:

  地处武陵山腹地的铜仁是贵州脱贫攻坚主战场,贵州铜仁市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精准推进产业扶贫,狠抓易地扶贫搬迁,强化扶贫政策保障,务求脱贫攻坚实效,举全市之力、集全市之智,确保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小康路不让一个人掉队!一口刀村是中共铜仁市委书记陈昌旭定点包干脱贫攻坚联系点,他对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和村里的精准扶贫工作一直牵挂于心。他到铜仁工作后先后几次三番轻车简沿崎岖山路深入一口刀访贫问苦,与当地党员干部、致富带头人和贫困户话桑麻、谋发展、出点子,群众聚精会神投入脱贫攻坚战,使该村发生了深刻变化。

春临一口刀

 铜仁日报编委、编辑部主任 张勇

  乌江河中,江水蜿蜒流淌。

  大山深处,山峦绵延陡峭。

  一口道?一口刀?

  暮春,越野车沿七弯八拐的水泥路,盘旋从山脚爬至山腰,乘车人牢牢抓住扶手,心都揪了起来……这是沿河土家族自治县思渠镇一口刀村,陡峭的山坡上乱石林立,稀疏的树木伸出了新枝嫩芽。

  “悬崖村”是外界对一口刀的认知。此时,刚修不久的水泥路弯来拐去,犹如悬挂大山的飘带。前来者心里发憷:“这地方山大、坡陡、弯急、谷深,车行其中危险系数大,略有闪失后果不堪设想哟。”

  村人相告,先辈们大多溯乌江而来,落脚于山旮旯。早前,只有一条崎岖山路穿过村寨,伸向莽莽群山间,故名一口道。后来,因村寨的地形像把横立的刀刃,就取名一口刀,沿用至今。

  贵州多山,武陵山腹地的铜仁更是山连山。其中,一口刀是武陵山脉与娄山山脉相交之处,属于典型喀斯特地质地貌,是“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石山区。乡亲们长期挣扎在贫困线上,洋芋、苞谷、红苕曾是多数农户的主粮。

  伫立大山,遥望碧波荡漾的乌江,没有指点河山的诗情画意,有的只是一腔无奈与心酸。一口刀村党支部书记朱永学打开了话闸,往事历历在目:高毛村民组仅有一块1.5亩稻田,上世纪80年代土地承包到户时,全组食不果腹的30多户村民均想获得这块稻田的承包权,此事涉及一家老小的口粮,户户都不肯让步。最终,村民商定每户轮流耕种稻田一年,抓阄排顺才解决了争端。

  一口刀是“挂”在乌江边的大山上,土地金贵。轮种不上的农户就在贫瘠的旱地种点包谷,直到现在还没轮完这块稻田。这块地就在村民田桂花家门前,她家轮种一回。“从来没有出现轮空的情况,所有农户都不会放弃,都要耕种。”田桂花说。

  山下乌江滚滚流,山上雨水贵如油。“夜晚打雷涨水,村民深更半夜就下田,雨水来了要赶紧犁田,搅拌泥浆浑水沉淀,只有这样才能保住水土。”朱永学脑海深处的记忆挥之不去。

  朱永学直言,除了这块轮流耕种的稻田在山上外,全村880多亩耕地只有44亩贫瘠“望天田”散落在山脚,每年只得靠天气看收成,有时辛苦耕种也是颗粒无收,白白忙碌大半年。后来,靠不住的“望天田”撂荒了,任凭野草疯长。

  交通闭塞、水源欠缺、土地贫瘠等等,成为一口刀脱贫致富路上的“拦路虎”。 于是,村民不得不辞别亲人,纷纷奔走异地他乡打工,长期靠微薄收入养家糊口。目前,这个一类贫困村有360户1483人,散居在上下落差达830米的山坡间,耕地坡度超过60度,其中,贫困人口148户470人。

  “腰里别着一口刀,日起斗子上高毛,转过坳口到龙湾,日落万丈下凉桥。”斗子、高毛、龙湾、凉桥等都是一口刀的村民组,这句打油诗是说走了一天还在村里打转转。64岁的朱启志念这首打油诗的时候没停下手里的活计,挖一斤玄参4毛钱,他一天能赚百八十块钱。“苞谷去年不种了,4亩坡地流转给合作社种玄参和丹参,工钱赚了3000多。”

  山,还是那座山。曾经因山而贫的一口刀通过各级党委政府和驻村工作队的帮扶,村里流转土地成立了种养合作社,山顶退耕还林保水土,山腰栽经果林、种中药材抓票子。“单玄参、丹参两项便有400多亩,去年实现利润近30万元。”朱永学扳着指头算了一笔账。

  小康路不让一个人掉队!一口刀村是市委书记陈昌旭定点包干脱贫攻坚联系点,他对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和村里的精准扶贫工作一直牵挂于心。他到铜仁工作后先后几次三番轻车简沿崎岖山路走进一口刀,逐一走访了坨里、唐家、坳口、高毛、盖上等全村11个村民组,逐一深入建档立卡贫困户家中,逐一与当地党员干部、致富带头人和贫困户话桑麻、谋发展、出点子,重点与乡亲们算经济账、收入账、长远账,动员村民向园区、景区和城区靠拢聚集,搬离祖祖辈辈磨骨头养肠子的山旮旯,尽快融入城镇开启幸福生活。

  “绝不能搞数字脱贫,也绝不是只单单帮助贫困户,一定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因户施策,让老百姓真正有获得感。”陈昌旭说,一口刀是“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深山区、石山区,要以跨区域易地扶贫搬迁为重点。同时,对留下来的村民要实现从山上搬到山下,从破旧房子搬入条件好的房子,集中居住;要根据需求加快完善村教学点、卫生室等人居环境条件等等。总之,要凝心聚力、全力以赴和千方百计让一口刀的乡亲们摆脱贫困,并逐步致富奔小康。

  从此,针对一口刀因地制宜的系列脱贫攻坚“组合拳”“作战图”和“作战令”,从红头文件变成具体行动,如和煦春风劲吹这片贫瘠的土地,乡亲们的欢声笑语取代了往昔的愁眉苦脸,聚力开始改变过去的一切。“有市委书记把脉问诊,有各级各部门的关心支持,有驻村工作队的真帮实干,我们要苦干实干脱贫致富!”朱永学道出了全体村民的心声。

  今年1月20日,一口刀村首批9户42人,跨区域迁往碧江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开启了新的生活。同时,村里的环形道路实现了水泥硬化,危房被修缮一新。同时,全村发展丹参、玄参600亩,软籽石榴300亩,核桃700亩,珍珠花生200亩,丝黄菊150亩等,正在积极探索多元化脱贫出路。

  “进厂一月赶得上种地一年,一口刀人多地少向山要地,越穷越垦、越垦越穷,搬出来就跳出了这个怪圈。”村民田应河一家易地搬迁至碧江区响塘龙安置点,圆了自己的住房梦和城市梦。

  最近,一口刀又有一批村民易地搬迁至碧江区灯塔安置点。今年,该村计划易地搬迁200户(含非贫困户)至碧江区城区。同时,对于不愿搬迁或无法搬迁的村民动员其从山上迁至山下局部集中、统筹规划,符合政策兜底的全部实现政策保障,最大限度降低一口刀生态承载压力,实现挪穷窝、斩穷根、奔富路。

  一枝一叶总关情,市委办行政科科长、一口刀 “第一书记”肖涵肩负组织的重托沉入村里,手挽手把党委政府的温暖送到乡亲们心坎上,肩并肩与乡亲们奋战于脱贫攻坚第一线,心同心绘制一口刀明天的美好蓝图。他说,村民易地搬迁后,土地权属不变,不适宜耕种的直接退耕,适合耕种的流转进合作社发展山地特色产业。原享有的政策福利保留。撤除旧房,国家还有补助。而且,搬入地提供就业、就医、就学等方便。因此,跨区域搬迁是一口刀脱贫攻坚的重中之重。

  沟壑纵横的一口刀毗邻麻阳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沿河乌江山峡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麻阳河的树林覆盖率高达75%,在这片奇山异水间生存着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叶猴,与乌江边上的古老集镇、掩映在丛林中的特色民居,组合成一部原生态的风景大片。眼下,广东深圳市一家颇有建树的企业看中这里的旅游资源,彼此已达成开放协议,即将布局实施一批项目设施。该村凉桥村民组是进入麻阳河的必经之地,发展乡村旅游的条件得天独厚。同期,全村建档立卡户利用“精扶贷”入股贵州画廊乌江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每户每月可分红300元。

  山,还是那座山,一口刀的乡亲们期待绿色永存,不再为关山阻碍仰天叹息。

  水,还是那江水,一口刀的乡亲们憧憬碧波常在,不再为饥渴折磨低头流泪。

  改变,现在已从每一位村民开始;变迁,从一件件事情开始。“领导重视,政策又好,帮扶扎实,这是战贫困、走富路、奔小康关键时机,我们自己更不能拖后腿!”60水的高毛组村民杨绪才曾为生计多年漂泊异乡,他希望借助跨区域搬迁到碧江区安度晚年,实现从“大山人”到“城市人”的梦想。

  4月23日,明媚阳光洒满一口刀凉桥村民组。市委书记陈昌旭翻山越岭来此宣讲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与乡亲们共商“百姓富、生态美”大计,再次细化脱贫攻坚“第一民生工程”。倍受鼓舞的村民纷纷表示,借此东风实干苦干打碎贫穷的枷锁,最终实现脱贫致富奔小康。

  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县委宣传部干部杜尚会相告,该县新修从麻阳河经思渠集镇在官舟链接沿(河)德(江)高速公路二级公路开工建设指日可待。同时,思渠作为乌江生态经济走廊重要节点集镇发展机遇多多。“重庆主城区距离此地走高速公路,不足3个小时车程。”杜尚会说。

  大山,不再遥远。一口刀,也不再沉寂!有梦想,乡亲们就有奋进的力量,他们正在用真情、实干和行动写就春天的故事。

热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