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尼亚德尔马是位于智利中部的一座沿海城市,享有“花园城市”的美誉,闻名于拉美地区。2016年一项名为《城市形象指标》的调查研究结果显示,比尼亚德尔马连续第六年被评为智利人心目中“最宜居的城市”,同时也第五次获得“最适宜旅游城市”的殊荣。
从“海边的葡萄园”到“沙滩之城”
得益于地中海气候类型,比尼亚德尔马最早的居住者在这里开辟了几座葡萄园,“海边的葡萄园”由此成为了城市的名字。然而,在城市发展的早期,人们并没有利用城市优越的地理环境,海滩只是富人们的专属娱乐场,沿海地区遍布工厂。内陆地区的平原和溪流的水源供应更是促进了大批工厂的壮大,大量的人口和工业从毗邻城市迁到比尼亚德尔马,使其成为一座新兴的工业城市。
直到1927年,当地的“海滨浴场促进委员会”打算将比尼亚德尔马打造成现代性的海滨城市,开始兴建海滨浴场和剧院等设施,使“沙滩之城”绽放光彩。在这个过程中,沿海原先的工业用地逐渐退出“舞台”,转变为居住用地和旅游场所。政府将原先的军械厂等重工厂打造成向所有公众开放的活动区域,人们不再穿着工作服前来,而是穿着休闲服饰,到海边嬉戏玩耍。
对不同的沙滩,政府进行了详尽而科学的功能规划,使沙滩能为市民和游客提供多样的服务。例如,一些沙滩建立了露天的运动场馆,安置健身设施,方便市民运动休闲;而另一些沙滩则铺上了木质的步行大道,变成了一个休息观景的好去处。对于常年经受风浪侵蚀的维加拉观景码头和秘鲁大道等地,政府则专门拨款进行修缮,不断完善沿海地带的基础设施建设。
今天,这座城市已经鲜有过去工业城市的痕迹,人们更愿意躺在沙滩上接受阳光的洗礼,或是在绿荫之下信步游走,感受着大自然所带来的片刻安宁。
用音乐向世界发声
如果说在向旅游城市转型的最开始阶段,政府重视的是对城市结构和外观的改造,那么从上世纪中期开始,政府则开始注重对“旅游城市”这一品牌的宣传,提高其在国际领域的知名度。
早在上世纪60年代,比尼亚德尔马就认定了音乐的道路。当时,一群歌手受邀前来为由美术学院的学生举办的艺术节唱歌助兴,演出获得了巨大成功,市民对此呼声强烈。于是,从1960年起,政府开始举办以比尼亚德尔马为主题的原创歌唱大赛,打造悦耳的城市篇章,音乐节由此成为这座城市的盛事之一。上世纪70年代起,音乐节陆续在智利全国和全世界范围内进行电视转播,其观众远至西班牙、南非和多米尼加等地,进一步为比尼亚德尔马在世界范围内打响了知名度。
如今,“比尼亚德尔马国际音乐节”是拉丁美洲最知名的音乐盛典。近十几年来,比尼亚德尔马政府更是多次组织代表团在美洲和欧洲各地对该音乐节进行巡回宣传,积极“走出去”。每年二月份,许多美洲和欧洲的知名歌手受邀前来,吸引着大量的音乐爱好者和游客在这期间慕名而来,带动了规模巨大的“粉丝经济”。随着转播技术的成熟和政府的积极洽谈,现在各大洲共有30多个频道对这一音乐盛宴进行同步直播,这也使得比尼亚德尔马在国际舞台上的名声愈发响亮。
让每一家饭店、酒店积累“回头客”
近年来,随着游客数量增多,比尼亚德尔马政府日益将提高服务业水平作为攻坚重点。为了满足游客对城市的期待,政府非常重视和当地酒店、美食以及娱乐等行业的统筹协作。在2014年市政府颁布的《旅行宣传计划》中,市长就提到,只有让每一家饭店、酒店积累“回头客”,做好每一个细节,比尼亚德尔马这样的旅游城市才能够更加兴旺。因此,公共部门会定期与企业家、商家进行“通气”,为城市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共同出谋划策。
除此之外,比尼亚德尔马也重视与周边城市的合作。由于每个城市都有其特色,打“组合拳”反而可以为游客提供更多样化、更具有吸引力的旅游线路。
由此可见,比尼亚德尔马成为南美乃至全世界闻名的旅游城市,离不开政府对城市发展的清晰规划,也离不开与时俱进的地区改造。同时,几十年来政府始终致力于对城市形象的塑造和宣传,又配合各种“接地气”的方式使其在世界范围内为更多人所知。
(阮孝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