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上次抬头看到银河是什么时候?面对这个问题,想必常年生活在都市的人都会一时语塞。近日,成都发布了一份规划,其中提出设置“暗夜保护区”的设想。这在当地尚属首次,放诸全国,也属前卫。
对于许多国人而言,“暗夜保护区”还是个新词。一些西方国家提出这个概念,就是希望人类能够远离光污染,为自己留下一片纯粹的、没有工业照明痕迹的暗夜星空。此前,“国际暗夜协会”等组织都将目光聚焦于人迹罕至的荒野,西藏的阿里和那曲成为我国首批得到国际组织认可的暗夜保护地。相比之下,成都的想法更进一步,认为无人区里纯净原始的夜空需要珍惜,城市里被灯光污染的夜空也需要“净化”。
追求光明是人类的天性。1879年,随着爱迪生的碳丝上发出稳定的亮光,人类终于从黑夜的限制中彻底解放出来,不仅扩大了活动范围,还赢得了更多创造社会财富的时间。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夜空的灯火都被视作衡量一座城市发达程度的指标。但当越来越多的城市成为不夜城的时候,一系列负面效应也显现出来了:彻夜开灯导致资源浪费、“五彩斑斓”形成光线污染、夜间强光造成生物钟紊乱……有研究显示,80%的地球人生活在受人工光线污染的天空下,有效治理光污染、保护日渐稀缺的“暗夜资源”,成为许多人的共同心愿。这个意义上,让静谧的归静谧、喧嚣的归喧嚣,让“亮起来”的城市在有必要的区域再“暗下去”,既是提升城市居民获得感的举措,也是社会文明水位提升的表现。
让不夜城拥有“暗夜保护区”的初衷虽然美好,但需要辅以严谨的规划才能真正落地。城市照明是个复杂立体的系统,与人们的生活习惯、交通的正常运行等有着重要关系。又要保护星空,又不能妨碍城市的运行,把握其中的分寸并非易事。城市哪里该亮、哪里该暗,“亮化工程”应该怎么梯次搭配彩灯,不同时间应该如何控制光源,这些都需要城市治理者因地制宜地审慎思考。此次成都在设立“暗夜保护区”之外,还对不同城市分区、不同时间节点的灯光色彩做出了详细规定,以期在保留成都夜景特色的同时,让属于居民区、生态区的夜晚更安详。这样的设计是城市精细化治理的有益探索。
“在这个世界上,有两样东西值得我们仰望终生,一是我们头顶上璀璨的星空,二是人们心中高尚的道德律。”为城市创造更多可以看得见星星的地方,也是为我们自己留下更美好生活的空间,留下更宏大想象的空间。(鲍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