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泊尔的巴德岗古城,在地震中受损的古迹旁放置了建筑的原貌照片。
7月23日上午10时半,加德满都机场附近的帕苏帕蒂那寺中升起阵阵烟火,印度教徒们的双脚没入巴格马蒂河,手捧河水洒在逝去亲人的额头,向他们做最后告别。
与此同时,在帕苏帕蒂那寺门口的一个售票处,南都记者成为当天第一个在该售票处买票进入参观的游客。这座24小时运转的神庙有4个售票点,但在此停留的一个小时内,南都记者没有看到任何欧美或东亚相貌的游客。
3个月前突然袭来的8.1级强震让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谷地的7处世界文化遗产遭遇不同程度损毁甚至完全坍塌。不过,同为世界遗产的帕苏帕蒂那寺却安然无恙。
在尼泊尔“4·25”强震后3个月,南都记者重返加德满都。曾经熙熙攘攘的泰米尔区变得冷清,曾经人挤人的杜巴广场空旷不少,曾经衣食无忧的餐馆老板和导游开始为生计发愁。
古迹恢复开放 游客仍寥寥
一个月前,为尽快重振当地旅游经济,加德满都谷地在地震中受损的古建筑景点全部恢复开放,其中也包括加德满都杜巴广场。这里的古建筑在地震中受损严重,世界文化遗产加萨满达庙、玛珠庙等在地震中完全坍塌。部分受损的老皇宫成了危险建筑,工人们搭起支撑架修复。在门口向里面望一眼,持枪的军人马上就会善意地提醒,此处危险,禁止入内。
20日下午4时,广场上的一个售票亭当天仅售出4张门票,其他售票亭的情况也基本相似。22日上午,南都记者在广场上等了一个小时,除了零星见到几张东亚面孔,仅看到一队十多人的欧美旅游团,而这已是连日来游客较多的时候。
古城巴德岗的情况更不乐观。售票员介绍,现在平均每天只有二三十名游客购票进入古城参观,这个数字约是地震前的1/10。
巴德岗最负盛名的瓦斯塔拉杜迦神庙已完全损毁,这座印度风格的石质建筑如今只剩下一口巨钟悬挂在废墟中;昔日供奉着湿婆神的法希得噶神庙顶部坍塌,只剩下底座部分以及部分雕塑得以保留。一幅大照片摆放在底座上,展示着神庙本来的样子:在六层红砖基座之上,一座白色尖顶建筑巍然耸立。
在废墟上展示原貌照片,已成为巴德岗古城受损建筑的“标配”。这里的居民罗桑称,约在一个月前,旅游部门开始在这里摆放建筑的原貌照片。罗桑相信,经过重建神庙将会恢复它本来面貌。
在接受南都独家专访时,尼泊尔文化旅游和民航部长谢尔帕表示,强震后确实少了很多游客,但这里的实际情况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么糟。他称,地震后尼泊尔境内包括古迹、徒步、登山等旅游目的地中约15%遭遇不同程度损毁,仅古建筑而言,损毁率约为20%。
谢尔帕表示,针对损毁的遗产建筑的重建工作由旅游部下属的考古局主导。目前,政府已完成遗产建筑修复的计划和图纸,并完成了修复项目的预算。政府先期投入18亿卢比(约合1.09亿元人民币)对古迹进行修复,这笔资金目前已到位,并将在工作进程中逐渐追加。他相信,随着国际社会的支持和本国政府的努力,受损古迹将在2-5年内修复完成,“和之前的一模一样”。
谢尔帕称,中国和印度是尼泊尔最大的游客来源国。他呼吁,希望更多的中国游客回到尼泊尔。
“中国游客什么时候回来?”
旅游业是尼泊尔的支柱产业,也是该国外汇收入的最大来源。2013年,尼泊尔吸引了近80万名外国游客。在“4·25”强震后的2个星期,随着滞留在该国的旅客逐渐离开,这里的旅游业进入了一场“寒冬”。
泰米尔区“皇家企业酒店”挂出了“房费半价优惠”的横幅。网络订房网站显示,原价620多元人民币的大床房,现价只要240多元。
对于房费打折,“神圣喜马拉雅”宾馆老板裘迪并不赞同,因为他担心“一旦价格降下来,以后就回不去了。”为了吸引客源,他的办法是“买三送一”。
裘迪的宾馆共有98间客房,此前几乎天天客满,有时还不得不向隔壁宾馆借用客房。但现在,这里每天仅有15-20间房入住,其中一部分还是在此长期包房的商人或务工人员。
裘迪从上个世纪90年代起便涉足旅游行业,自称是尼泊尔革命后第一代旅游业商人。由于在这个行业颇有积累,面对目前困境,他表示自己暂时能够应付,即使仍要为70名员工支付工资。“过了这段时期,等到今年10月或12月份,相信情况会好起来。”裘迪说,如果那个时候游客还没有回到加德满都,他就要建议政府“做点什么了”。
而那些最近才进入这个行业的从业者却面临更为严峻的危机。晚上8时,加德满都泰米尔区中餐馆“嘉麟阁”的老板老王闲坐在饭店里。对面的酒吧里黑乎乎一片,看不到一个人影,楼下的尼泊尔织品店也正要打烊。
这座位于二楼的餐馆有十来张桌子,平日里每晚都要翻3次台。而现在,一晚上只有3桌客人。“以前从这上面望下去,街上全都是人。”老王说。
另一家中餐馆“中华食府”的老板晓兵也面临着同样窘境。中午,餐厅里只有一桌客人。每个月的房租、水电加上厨师、服务员的薪水,支出超过3万元人民币,现在的营收早就入不敷出。“这种感觉就像从天上摔到地上,很疼。”晓兵说。
据介绍,政府已在讨论对旅游业商家进行减税、推迟一年偿还银行贷款等措施,以此保护旅游业从业者。
老王和晓兵在加德满都做生意的时间都不算太长,对游客尤其是中国游客的依赖程度相对较高。2013年,中国游客成为前来尼泊尔旅游的第二大客源地,仅次于印度。
地震后一个月左右,执飞国内到加德满都的航班数量减少了逾一半。南航从广州直飞加德满都的航班由此前的每天两班减少为每周两班,川航从成都飞往加德满都的航班由每天一班减少为每周两班。而国航、东航的航班数也都相应减少。
在裘迪看来,中国游客属于那类“较好的游客”群体———相对于印度游客和欧美背包客,中国游客的消费能力更高。晓兵也坦言,他的本地商人朋友及供货商经常问他:“中国游客什么时候回来?”
旅游业需要“安全感”
裘迪的另一个身份是尼泊尔旅游局旅游推广理事会的顾问。他和高亮一样,正在为萎靡的尼泊尔旅游业出谋划策。“首先应该让游客感到安全,这样他们才敢回到尼泊尔旅游。”裘迪说,为此,古迹和建筑物的加固和重建工作必不可少。
尼泊尔政府6月中旬重新开放全部受损古迹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对此表达过担忧。在一份声明中,教科文组织呼吁在这些文化遗址参观的民众要格外谨慎。该组织驻尼泊尔代表克里斯蒂安·曼哈特告诉南都记者,他曾给考古局局长写信,要求当局对于重新开放文化遗址的决定审慎考虑,并呼吁一定要加强受损古迹和建筑物的外围安全。
不过,经过一段时间观察后,教科文组织现在已“不反对”受损古迹重新开放。“当局采取了安全措施,例如阻止人靠近危险的建筑,也贴上了不要攀爬的标志,因此我认为他们做得很好。”曼哈特表示。现在,教科文组织的专家正为尼泊尔工人进行培训,帮助他们加固老皇宫博物馆,同时还在加都山顶的斯瓦扬布纳寺(俗称猴庙)进行建筑加固工作。
但是,频繁的余震仍让不少游客略感威胁。22日22时14分,一场4.4级的余震袭击了加德满都,震感强烈。尼泊尔国家地震中心网站信息显示,“4·25”强震后该国已发生357起4级以上余震。
面对余震和萧条,尼泊尔人天性乐观的一面再一次展现出来。餐饮从业者克苏尔告诉南都记者,强震让尼泊尔的国际知名度上升,震后重建也会提升尼泊尔的基础设施。而作为旅游局顾问的裘迪则表示,遭受重创的旅游业将得到一次“转型”的机会———“或许尼泊尔是时候思考重建之后将如何吸引更多优质的旅游者、如何更好地保护遗产建筑、如何建设可持续的旅游业了”。
而“专注中国市场十多年”的高亮博士则表示,尽管旅游业急需一剂强心针,但他的建议是,欢迎中国游客在今年10月之后再前往尼泊尔。“雨季过去了,建筑也会加固好,会更加安全。”
采写/摄影:南都记者 舒朗 实习生 杨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