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这些年变得越来越美。大街小巷,时代潮流与地域特色交相辉映;公园景区,多凭自然风情或文化氛围吸引游人。但是,也有个别景观,没跟上时代的脚步,原本养心养眼的好去处,渐渐煞了风景。北京大观园里的塑像,就由于“年久失修”,近日引起游客的强烈吐槽。
曹雪芹笔下美女如云的大观园,上世纪八十年代在北京南二环外“成了真”,一时成为北京的热门景点。当年为配合电视剧《红楼梦》拍摄而建造的园子,而今建筑风采依旧。但园子里的仿真塑像,已经形神皆坏、毫无美感,造型和妆容被吐槽“太吓人”、“辣眼睛”,甚至有小朋友被宝玉、黛玉的形象吓得大哭。三十年前的技术,三十年光阴的侵蚀,大观园里这些塑像,破败之后又加上粗糙生硬地翻新,更显低端丑陋。当年吸引游客的新奇景象,一晃成为大观园的“减分项”,让人心生叹息。
这些塑像,是建园时根据电视剧里演员的形象定制的,囿于当年的制作条件,顶多能做到有个囫囵样子;而且,三十年前,人们的审美水平和视野,也都有很大局限性。可以说,大观园里的塑像客观上存在“先天不足”的弊端,历经岁月的磨洗,这群“红楼人物”失色失真在所难免。问题在于,现在的游客,文化认知、审美素养早已经达到新的高度,对大观园里红楼梦塑像自然有了新的认知。因此,园方如若打算一直吃三十年前的老本,凑合给塑像补补妆,顶多再换几件衣服,游客自然是不买这个账。
如今的制像技术,早已今非昔比。看看上海杜莎夫人蜡像馆里的定制明星,真可以用神形兼备、栩栩如生来形容。还有硅胶像等新技术,让仿真人像更加逼真,保存时间更长。所以,让大观园里的群美在新时代里光彩重生,绝不是什么难事。也许,园方自有修复更新的时间表。希望园方能够充分理解游客的需求,尽早呈现红楼群芳的神与形,让园区景观得到整体提升,吸引更多游客来感受太虚幻境在人间的投影。这是对游客的尊重,也是对《红楼梦》的尊重。其实,这也是大观园自身发展的迫切需要。
像大观园里塑像这样特定时代的特定“艺术品”,还有不少。比如,一些早年的街头雕塑作品,既无历史感也少艺术性;设计缺陷很多,就连最基本的环境因素也没考虑。少数“败笔”至今矗立,实在有碍观瞻。时代发展了,无论从审美观念上,还是技术手段上,破旧立新都是必然的。此类煞风景的公共景观,在维护和建设上都应该与时俱进。弘扬传统文化,应该拒绝这种粗制滥造,急功近利体现不出对传统文化的尊重。期待更多符合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审美需求的公共艺术能早日呈现,让北京这座已经容光焕发的古都,更具风采神韵。(侯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