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聚焦

南博“守门人”:走进博物馆不等于走进博物馆文化

2017-09-06 08:55:28 来源: 人民网旅游 发布: No1
摘要: 从故宫“帝后款”手机壳、万寿无疆钛金眼镜等文创产品成为时尚“爆款”,到静坐“宫中”的文物修复师成为纪录电影主人公。如今,人们传统印象中的博物馆已经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除了藏品不断汇

从故宫“帝后款”手机壳、万寿无疆钛金眼镜等文创产品成为时尚“爆款”,到静坐“宫中”的文物修复师成为纪录电影主人公。如今,人们传统印象中的博物馆已经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除了藏品不断汇聚、展览不断丰富,观众日益增多,如何让文博资源为人们现实生活服务,“让沉睡的文物活起来”成为当下最为热议的话题。

“在南京博物院,一年有三百多万观众走进这里。这个数字对博物馆来说已经很可观。但是,走进博物馆不等于走进博物馆文化,这是两个概念。如今,博物馆最重要的使命是如何通过科技、媒介、创意和创新的服务让静态的文博资源为大众所接受、理解。要让走进这里的人们体味到文物的美,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近日,在央视《国家宝藏》节目启动仪式上,作为嘉宾,南京博物院副院长刘文涛的观点得到了同行们的一致认同。

坐落于南京市紫金山南麓的南京博物院历史悠久、馆藏丰富,是中国第一座由国家投资兴建的大型综合类博物馆。近年来,南京博物院在创新服务、教育等领域的很多做法得到了许多博物馆爱好者的喜爱。

“我觉得这和南博分众的教育和服务模式有很大关系。什么类型的观众在这里都能找到自己的兴趣。比如在非遗项目馆,我们设了一个老茶馆,每天都在这里上演传统剧目,这就汇聚了一批喜欢传统剧目的人群;孩子更喜欢数字馆,小朋友们可以通过网络科技和现场互动相结合的方式来体验全新的古代文明;而一些青年人特别喜欢民国馆,活态的民国社会生活风情展示,就好像时光倒流了一样。”作为文博资源的守护者,南博“守门人”刘文涛对《工人日报》记者说。

传统博物馆强调三大功能:收藏、教育、研究。在日新月异的当下,刘文涛觉得,博物馆还应该是一个文化休闲场所。“博物馆可以打造一个文化场域,让走进来的观众不仅可以看展览,还可以听戏、喝咖啡、看朋友。文化应该是一种滋养,慢慢地就会在他身上产生影响,从而规范一个人的行为、丰富精神世界。”

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曾分享了一个有趣的统计: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爆红网络以后,深受年轻观众的喜爱,引发了今年有超过15000个大学毕业生报名要到故宫修文物。今天,博物馆文化的青春化、时尚化成为大趋势。

这一观点,也同样得到了刘文涛的认同。据南博对去年到馆观众统计,11岁到40岁的观众占77.27%。“这说明很多年轻人是喜欢我们这里的,同时这也是在培育未来的观众。”

有关青少年的教育活动,南博每年会达到五六百场。“但是,我们的教育活动一定是分龄分众的,绝不一概而论。比如,有针对中学生的考古讲座、有为幼儿安排的儿童体验室……博物馆的资源一直在这里,可以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重要的是以创新手段让静态的文物活态地展示,更好的融入人们的生活;让观众懂得如何欣赏文物之美的同时,也了解文物所承载的文明和中华文化延续的精神内核。”刘文涛说。

热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