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西宁9月5日电(记者 赵博)沿着G109公路从西宁出发,一路西行,青海湖澄澈、祁连山苍茫、昆仑山皑皑……无边无际的美景吸引着大巴车上每一位乘客,相机、手机的快门声不绝于耳。
9月1日至5日,由中华全国台湾同胞联谊会主办的“一带一路”两岸记者参访团走进最后一站——青海,车行两千公里,感受古丝绸之路南线的风土人情。“大山、大水、大美”,是团里台湾媒体人发出的一致赞叹。
“30年前我刚毕业,跟随台湾老兵探亲团到访大陆。结束上海、北京行程后,我当起了‘背包客’,搭火车来到青海。那是我第一次游历塔尔寺、青海湖,没想到30年后,又来到了这里,真是特别的缘分!”台湾导报记者蔡淑娟说,看到塔尔寺作为藏传佛教“黄教六大寺”的地位依然尊崇,感到很欣慰。
告别塔尔寺时,她在参访团微信群里分享了一张照片。图中标志性的八座白塔一字排开,高处是云雾缭绕的天空,阳光投射在新近修缮的塔身彩绘上,绽放出圣洁的光芒。“我觉得藏地的信仰非常纯净,由此孕育的人文历史独具魅力,是青海旅游的特色所在。”蔡淑娟说。
在青海湖,尽管天公不作美,参访团的成员们还是兴致勃勃地乘船游湖,冒雨合影。“以前,青海湖是课本上的一个名词;现在,它变成了眼前活生生的具象。”台湾中评社记者林谷隆说,听着“青海青,黄河黄,祁连山下好牧场”等民歌长大,终于有机会身临其境,感触颇深,“希望可以借我的笔让更多台湾民众了解大陆的壮美山水”。
位于柴达木盆地的茶卡盐湖,可能是此行台湾同胞最期待的一站。这个享有“天空之镜”美誉的天然结晶盐湖虽然旅游开发的年头不久,但早已是台湾网友口口相传的“必去景点”。
3日一早,参访团在蓝天白云的陪伴下第一批进入景区,乘坐观光小火车领略盐湖之美。下车后,不少人兴奋地脱去鞋袜,不顾寒冷走进水中,只为拍下最好的倒影。“真的是不虚此行!”站在明净的湖水边,林谷隆告诉记者,自己明年就要结婚了,看到有好几对新人站在湖中拍婚纱照,觉得非常感动,“在这里互许终生,会一辈子难忘!”
游历山水人文景观之外,参访团还考察了青海的经济社会发展。在海西州大格勒乡查那村的枸杞基地,半人高的枸杞树密密麻麻,一串串红色鲜果压弯了枝头。第一次看到枸杞鲜果,两岸媒体同业纷纷举起相机、摄像机拍个不停,围着经营这片枸杞园的农民问个不停。
台湾NOWnews新闻部记者彭媁琳连夜撰写了题为《高原红金青海枸杞快速崛起》的报道,称赞“枸杞成为高原上脱贫致富的重要农产品”。她说,报道播发后在岛内反响很好,“许多朋友在脸书上给我留言说想要买枸杞”。
她还认为,农业是台商可以考虑涉足的领域。“这次参访陕甘青,台商数量都不多,我想可能是因为高海拔气候加上民族文化因素,使得在台湾或大陆东部沿海的成功经验很难被复制。”这位长年报道大陆新闻的资深记者说,台湾拥有公认先进的农业技术,结合高原地区发展现代农业的科技需要,相信能够找到合作商机。
在青海期间,参访团还考察了昆仑山矿泉水厂、察尔汗盐湖钾肥厂和格尔木炼油厂。行程紧凑,不少人选择在车上写稿、发稿,青藏公路沿途的4G信号和大巴车上的Wi-Fi让台湾记者竖起了大拇指。
“我们这代人对青海的印象大多来自课本,亲自来看过,更是觉得中华大好江山,一眼看不完。”台湾东森电视整合战略规划部总监姚静宜说,听导游介绍修路筑桥的不易,很是感动,再看到这几天沿途养护工人的艰辛,对这次游历感触更深。
站在昆仑山脚下,台湾亚太新闻网总监郑维雄告诉记者,亲眼看到关注已久的青藏铁路,因为了解这条“天路”的工程意义和科技含量,心里非常激动,“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我很希望台湾年轻人能够亲自来看看广袤的大西北,看看与台湾截然不同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