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被修复的日晷仍有游客攀爬
高校不文明游依旧 专家建议引入行政处罚
这个暑假,清华、北大高校游持续受到关注。本报此前曾报道游客蒙混入校、导游讲解七拼八凑等“高校游乱象”。日前清华大学的标志性景观日晷遭游客刻画破坏引发热议,记者近日再次探访清华、北大校园,发现一些不文明参观行为依旧存在。暑期高校游,如何能在有序的前提下让更多人感受名校的风貌与内涵?专家建议政府相关部门应当介入高校秩序管理,将不文明现象纳入行政处罚范畴。
日晷边的草坪已经被踩秃
被游客刻字的日晷位于清华大学大礼堂前的广场南侧,它几乎是每一名来清华参观的游客都要合影的“必备道具”。昨天,时间已经临近正午,但依然有大批游客在领略完“二校门”风采后涌入广场,一睹日晷和清华学堂建筑。有些青少年游客还穿上了学位服,站到广场的草坪上拍照。尽管草坪上有多块标识牌明确提醒“爱护草坪,请勿踏入”,可并不能阻挡游客的热情。记者看到,靠近日晷处的一块长约30米、宽约2米的草坪已经直接被踩秃,露出泥土,与北侧生机勃勃的翠绿形成了刺眼的对比。
最近日晷被人为涂画引发关注。记者注意到,日晷面上刻画的痕迹已经被修复清除,但游客的不文明现象依旧存在——几名小朋友在合影时手用力掰住了日晷的指针,还有小朋友顺势攀上了日晷拍照。
在北大校园类似的不文明现象也依然存在。未名湖区建筑群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湖面上的石舫不断有游客爬上爬下。有的游客站在草坪外与华表合影不过瘾,就趁保安不注意走进草坪里与华表“亲密接触”。
针对日晷被刻画,清华大学日前通过官方微信作出回应:日晷是清华大学的重要纪念物,其底座上镌刻的“行胜于言”作为清华大学的校风,激励着一代代清华人成长、奋进。清华谴责这种不文明行为,并呼吁师生员工和社会各界人士共同爱护校园环境。学校也将进一步加大校园管理和保护,一旦查到任何破坏校园文物、景观、设施、环境等行为,将按照法律法规和相应规定严肃处理。
北大日均涌进游客8000人
无论是清华还是北大的校园,为了应对暑期参观游览的高峰,都承受了巨大的压力。昨天,记者来到北大,从北大东侧门向外望去,一条等待入校参观的游客长龙沿着人行道一路延伸,拐过中关村北大街路口向北延伸了上百米。保安说,最多的时候队伍一度排到了中关园北的公交站,甚至还会拐到中关园北站附近的天桥上去。
记者从北大了解到,该校针对团体入校参观实行预约制度,从7月12日开放到31日,北大东侧门散客登记入校数日均达2688人,还有大量的儿童没有登记;东门团体预约入校日均3700余人;因校内培训班、备案活动、会议等事宜入校近2000人。总计下来,每天进入燕园参观游览或参加活动的游客人数平均为8000人左右。而据北大用数学模型对校园环境承载力的估算,校园承载流动人数的上限大约在5700人。
高温天气和持续不断的人流给一线工作的保卫人员也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多名保安员中暑,甚至出现过一天内三名值勤保安员中暑的情况。
专家建议引入行政处罚
无论是在清华还是北大的校园,记者随处可见巡逻劝导游客的安保人员。在清华礼堂草坪,一名保安看到游客持续不断踩入草坪,生气地喊道:“你们这是来感受名校的还是来破坏名校的!你愿意让孩子未来的母校被这样破坏吗!”
在北大,一名保安沿着未名湖边的道路边巡逻边捡游客丢下的垃圾,水瓶、塑料袋、各种食品的包装袋……“幸好随处都能找到垃圾桶,不然一会手里就拿不下了。”保安腼腆地笑道。清华、北大两所学校的保卫部门负责人都表示,对于参观者的不文明行为,他们只能规劝,“在校门口维护入校秩序时,我们尝试过与城管和交管部门合作,但在校园内,只能我们自己来,确实力不从心,而且因为没有执法权,管理力度有限。”
如何让高校游变得文明有序,既让参观者满意,又让学校在暑期能“喘口气”?教育学博士侯正方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建议,高校不妨建立一套与政府部门共同合作的机制,比如政府执法部门派驻执法人员进驻高校,对高校参观中出现的不文明现象进行行政处罚,“在城市里吐痰、丢垃圾、闯红灯要罚款,进了高校反而没事儿了,这样不行!”(记者张航实习生张英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