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杂志 > 关注

激发非遗活力 荷花荡传承民俗添彩景区4A创建

2017-08-26 20:30:11 来源: 中国旅游新闻网 发布: NO1
摘要: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文化体验让旅游更添活力和魅力。近年来,江苏金湖荷花荡景区依托地域特色主打非遗文化传承,不断开发景区深度游的内容体验,取得了卓越成效。   非遗文化是中国民俗瑰宝,是地区百姓传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文化体验让旅游更添活力和魅力。近年来,江苏金湖荷花荡景区依托地域特色主打非遗文化传承,不断开发景区深度游的内容体验,取得了卓越成效。

  非遗文化是中国民俗瑰宝,是地区百姓传承的智慧结晶,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但由于时代进步,缺乏展示土壤,越来越多的非遗文化日渐式微,大众也错失了体验、感受这些古老技艺和传统民俗的机会,金湖荷花荡率先推出的“观赏游览+非遗体验”融合旅游模式,将“非遗”文化打造成为精致旅游产品,进一步挖掘了景区文化内涵,逐渐建立了荷花荡独有的差异化旅游标签,为景区4A创建增光添彩。

图片4

   非遗魅力展风采传承人用歌声还原荷荡文化

  在景区开展各类非遗活动中,最具影响力的,就是历史悠久,源自金湖荷花荡的“金湖秧歌”。 据了解,金湖秧歌在清末至民国时期基本成熟。这一时期流传有大量唱本,同时也出现了许多著名歌手。从他们可考的家族或师徒传承来看,金湖秧歌流传超过了百年历史,并在2014年7月底,作为传统音乐正式入选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作为“金湖秧歌”重要传承地,荷花荡集聚了一大批非遗大家,而活跃其中的非遗传人中,更有师承三代的歌手传人“活化石”张忠祥,民间唱本收集家徐吉清等泰斗级的人物。通过他们的长期努力,为景区培育了良好非遗氛围,用歌声还原了最原汁原味的荷荡文化。

  “金湖秧歌的曲调节奏明快、清新悦耳,既有北方民歌的高亢豪放,又有南方民歌的舒缓流畅。‘四句头’、‘五句半’、‘抢八句’、‘串十字’、‘斩龙头’等丰富多变的调名表现力极强,风格不同的曲调更颂唱了荷花荡人民的生活文化。”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张忠祥这样告诉我们。

图片5

   今年80岁高龄的张忠祥是金湖秧歌代代传承的亲历者。从18岁农忙时节在田间为劳动者高歌,到如今年过耄耋依旧执着在薪火相传的伟大事业中,他用60多年的生命长度续写了金湖秧歌的历史,更以荷花荡为平台,不断传播秧歌文化的种子,培育了不少热爱这项事业的后来人。

  文献资料的记录对于金湖秧歌的传承同样格外重要。今年78岁的徐吉清就是这项工作的伟大接力人。从口口相传到记录整理,二十多年间,徐吉清跑遍金湖各个乡镇,与荷花荡及周边的秧歌爱好者对唱,回忆,打草稿,再到一版一版的修改,终于完成了总计4卷,总数301篇目30多万字的金湖秧歌唱本收录,用文献的形式记录下了金湖风俗、民间爱情中的种种文化遗迹,在秧歌爱好者逐渐老去的今天挽救了这项岌岌可危的非遗文化。

图片6

   “收集唱本的过程非常艰辛,有时候为了一首曲子要去到很远的乡镇,又因为每个乡的调本不同,唱法词谱和表达的情感也有差异,更在无形中增加的编录的难度。”徐吉清说到唱本的收集,脸上总是露出满满的欣慰,他感慨虽然现在年纪大了,唱不动了,但能看到金湖秧歌被完好保持,更能一代一代继续传承下去,就深感到自己的努力是如此有意义。

  非遗文化进景区艺术呈现让“非遗”回归生活

  金湖秧歌作为民间传统的舞蹈项目,一直深受淮安地区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生动细腻的细节描写,情真意切、委婉缠绵、幽默诙谐的表达方式,让人不得不惊叹劳动人民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但是缺乏展示平台,与现代人生活的脱轨都让它的发展陷入了艰难,荷花荡以景区为平台,充分挖掘本地非物质遗产文化,梳理这些文化背后的故事,筛选出适合做旅游的名录,进行适当的包装,将“非遗”包装成兼具文化和体验的旅游文化产品,不但帮助了金湖秧歌的传承,更为景区创建4A增添了文化底蕴。

  对于荷花荡,非遗与旅游的结合,实际上是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相融合的产物。未来,荷花荡还将在保护、传承的基础上,对展示的方式加以创新,进行差异化发展,在保持其原有文化底蕴的基础上进行展示。在“非遗”的演绎方面,也将打破传统的演绎方式,以更多互动性趣味性的方式展示,让游客能体验能参与,让传统的“非遗”焕发出活力和魅力。

  (通讯员:孙本梅 肖春苗)

热门推荐
返回顶部